一、什么是量子?
这里我们首先要建立两个概念,一个称宏观范畴或称为看得见的世界,是指空间线度在10-厘米以上的物体或者粒子世界,但人体细胞能用显微镜看清,都属宏观范畴;而10-厘米以下的物体或超微粒世界,例如中子、质子、电子、光子等,即属微观范畴。在看得见的世界中,一切物体或粒子的运动都遵循宏观物体运动的牛顿力学规律。在看不见的世界里,反映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总结出来的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决定原子核周围电子及各种超微粒子运动和性质的自然法则。
简单阐述量子,就是生物体中电子运动所产生的磁能和超微粒子所产生的能量。量子是能量改变的*小单位。其实,将能量分化为量子现象,是微观世界一切一切粒子变化的普遍规律。也就是说微观世界中一切超微粒都属于量子。
进入21世纪初,生物学虽已先于医学突破宏观,开始进入分子层次,但在全世界占统治地位的西医,基本上仍然是细胞医学,医学仍停留在宏观水平上。至今西医对多少疾病束手无策,成为不治之症,大量慢性病无法**,医学落后于人类生存的需要。生命之谜至今未能揭示,许多超自然生命现象无法解释,所以医学必须突破,跟100年前的物理学一样,突破宏观进入微观。
对于研究人体来讲,就是要突破宏观层次,进入分子层次。进而研究分子结构的变化规律,要控制分子结构按人类意图改变,于是就要调控决定分子结构改变的“电 子”的运动,显然就要测量计算并控制人体细胞内“电子”运动变化规律,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由于电子在运动中表现有二重性,即粒子性和波动性,所以必须 应用适合微观粒子运动的量子力学和波动力学来研究。
著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指出:“只有量子力学能解释生命过程中的化学键的特殊作用。”化学键的改变,究其源必然是量子力学范畴量子层次(主要是电子)的结构改变。
量子每秒一亿至一亿三千万次高频振动能量波可突破宏观层次,进入分子层次。进而调节分子结构的正常变化规律,有效控制分子结构按人类意图改变,于是就要调控决定分子结构改变的“电 子”的运动。
量子独有的技术充分利用了磁化能量波与人体各种细胞固有频率共振的原理,磁化后的水及食物含有人体各种细胞的磁化能量波,通过受迫共振,逐渐清除沉积在细胞膜上的各种毒垢。疏通气血经络,调整阴阳平衡,从而恢复改善五脏功能,整体调节机体功能,全面提升人体的代谢力、吸收力、自愈力、生命力,促进人体的整体健康
二、什么是量子医学?
量子医是吸取自然科学的*新成果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建立在量子物理学和生物医学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力学原理来解析生物体的微弱磁场的变化,进而诊治人体各种疾病及调理亚健康状态的医学。 俄罗斯量子医学学会理事长格拉博夫希涅尔博士指出:量子医学是一个全新、有效、快速发展的学科,它涵盖了人体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将成为21世纪医学的支柱之一,医学发展的重要领域。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教授曾作"发展量子医学,造福人类健康"的题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将量子调控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因此这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将在未来20年至30年内对我国社会经济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量子医学的飞速发展,将给人类健康与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三、量子医学原理
人体发病初期,首先 是人体物质构造和结构要素发生变化。由于电子运动和磁场的相关性,当电子的运动发生异常时,就会引起电子的共振磁场发生变化,进而从电子到原子,从原子到 分子,从分子到细胞,从细胞到组织器官的信息传送通道发生混乱和破坏,结果引起异常的生理状态,久而久之,引起细胞损伤和组织器官的异常,疾病也随之发生。 量子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平衡的整体,我们有时并不能完全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生命力量"充满了智慧和效率,是人体的另一种智慧形式,它可以让人体尽可能地维持在健康或平衡状态,这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致中和"。有时我们的身体已失去了平衡,而身体还没有病态的反应。 量子医学从人体的平衡入手,它认为任何疾病都是人体失去平衡的结果。量子医学在诊疗中则抛弃对具体身体部位的检查,它首先以量子医学超速检测仪,倾听病人 身体对电子检测项目的反应,从而替代病人自主的述说。通过检测,确定病人体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否有遗传因素表现而导致功能变化?是否有毒素存在体内 干扰身体机能?脊椎结构是否不正引起神经系统异常?情绪状态是否异常并对生理造成影响?营养状况是否均衡等等。接下来针对各项原因规划处理方向,将病因一一去除。
四、量子科技发展史
1900年 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提出能量子假说,从而得出了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的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 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假说直接推动了量子力学的产生与发展,而波尔则运用量子理论和原子结构模型揭开了氢原子光谱之谜。
1924年 在爱因斯坦光量子概念的启发下,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
1925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伯创立了量子理论。
1926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薛定谔创立了波动理论,提出生命过程也应建立在量子理论基础上,该理论导致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1930年 量子理论在物理、化学、半导体、微电子、芯片技术、生物学、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1944年 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试图把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
1948年 美国科学家约翰 巴丁、威兼 肖克利和瓦尔特 布拉顿根据量子理论发明了晶体管,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理论提供了**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以及其他无数方面问题的能力;同时为量子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1980年 核磁共振应用临床医学领域;而生命信息检测仪也随之出现。
1990年 美国*早发明量子共振检测仪,用于肿瘤早期诊断研究。
2015年 英国物理学会主办的《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公布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陆朝阳等以"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荣登榜首。
2016年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
2016年 中国国防企业宣布研制出能轻松发现隐形飞机的量子雷达。这种应用量子纠缠原理的雷达与传统雷达大不相同,让隐形战机无处遁形。